-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目前我國高校在專利運營和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創新成果產權保護不到位導致“轉不好”。當前阻礙創新成果轉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創新成果本身的科技質量和商業應用價值低,而是與創新成果配套的知識產權質量低。一部分科研人員在科研創新時缺乏必要的專利保護意識,不掌握基本的專利保護策略。
二是創新成果市場競爭力不強導致“轉不出”。由于創新過程中專利信息利用不足、與產業發展結合不緊密,導致我國創新效率不高,重復研究多,技術的創新價值不高,加之缺乏專業人才的長期支撐,很難形成滿足市場競爭需求的高價值專利組合。
三是創新成果產權歸屬不明晰導致“不敢轉”。產權明晰是提高創新成果市場轉化效率的基礎。多年來,高校院所的研發經費來源和支持方式多元,但高校院所科研人員的發明創造性基本上都是職務發明,知識產權歸單位所有。另外,一些重大創新成果往往是經科研大協作和幾代人努力取得的,知識產權涉及多個協作單位和合作團隊。一旦轉讓獲利容易引起專利權屬糾紛,使得一些職務發明人寧愿不轉化。
四是創新成果專業運營能力弱導致“不會轉”。高校院所知識產權運營能力存在明顯短板。在專利運營和成果轉化過程中,高校應當密切關注高價值專利培育的重要作用。
在專利運營和成果轉化過程中,高校應當密切關注高價值專利培育的重要作用。只有培育了“高價值專利”,在專利運營和成果轉化時,才能“有的運營”,“有的轉化”。高校在專利運營和成果轉化過程中,可以借鑒的有效模式包括:
第一,設置“專利轉化基金”,對技術成果進行事先評估、推薦優質代理機構,并持續關注專利的轉移轉化,從源頭保證專利的高技術含量,高撰寫質量,高權利穩定性,促進高價值專利的培育;
第二,開展專利培訓,舉辦專利培訓課程,內容涉及專利基礎知識、專利申請實務、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產業化轉化、具體技術領域專利布局及產業化等。通過培訓,加強校內師生對專利保護及專利運營的知識、策略、動態的了解和掌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了學校師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步調動了科研人員開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第三,開展存量專利的分級、分類及價值評估工作,理清自身專利狀況,制定分級運營策略,推動技術成果快速轉化;
第四,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線上線下雙管齊下,主動實現技術成果供需對接,化被動運營為主動運營。
第五,探索設置專門的科研成果轉化機構,如技術轉移協調中心、高科技市場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通過這些渠道進行市場化運作,把高校科技成果盡快變為商品,在市場中實現應有的價值。同時培養高校的科研人員具備較強的市場化觀念,徹底改變陳舊的思想觀念,轉變科研開發模式,真正做到科研項目從立項開始就尋求與企業的合作,讓市場可行性進入課題立項、研究和解題的全過程。
第六,引進高水平科研團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成果轉化,提升專利質量。
此外,還應當重視以下工作:
設立“專利轉化基金”,用于高價值專利運營,包括高價值專利挖掘、申請、保護和商業化等。技術發明人向學校披露發明成果,學校組織法律、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專家對技術發明進行評估,并綜合各方評估意見確定是否利用專利轉化基金資助該發明技術的專利申請和保護,然后擇優選擇并委托高水平代理機構撰寫、保護專利。針對資助的技術發明,學校與技術發明人團隊簽署專利轉化基金資助協議,約定各方權利義務以及收益分配等,在學校完成商業化推廣和運營后取得的收益扣除成本后按規定比例分配。
加強知識產權信息化建設,建立知識產權創造、保護、管理、運營一體化的管理機制、培育高價值專利、培養知識產權運營人才、加強專業機構建設、發揮基金作用等都是促進成果轉化,提高成果轉化效率的有效舉措。進一步優化專利保護的成本分攤與收益獎勵分配機制建設等,同時通過推進概念驗證工作,彌補早期基礎研究成果與可產業化成果之間的鴻溝,幫助科研人員邁出成果轉化的最初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