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2019長三角智能制造發展白皮書》日前在南京發布,智造協同的呼聲愈叫愈響。
上海在汽車、船舶、航空航天等智能領域實力雄厚,江蘇電子信息、生物科技等發展較好,浙江依托互聯網在輕工紡織、電子信息領域優勢明顯,安徽在家電、有色等工業領域快人一步……毋庸置疑,發展智能制造,長三角具有明顯的基礎優勢和產業優勢,但智能制造領域的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甚至單一省份之間的競爭,而是應用平臺、操作系統與生態協同、區域共享的競爭。
從整體看,長三角智能制造產業仍存明顯短板,尤其在各類企業主體培育、產業鏈關鍵節點布局、核心技術供給等方面仍需苦練內功。
從最基本的創新因子——企業端看,引領型、集成型和成長型企業尚面臨發展瓶頸。領軍企業沒有形成德國博世、西門子,美國通用電氣這樣兼具綜合能力、能夠引領未來相關領域協同發展的產業“航母”;集成服務商大部分固定資產規模在1億元以下,“輕資產”屬性明顯,難以適應產業發展特定需求;對比京津冀、珠三角等地資本更看重企業發展前景,長三角金融資本相對保守,成長型企業“缺乏關愛”。
從行業內部縱向看,資源整合不力,集群和協同發展水平有待增強。盡管涌現出一批“單兵作戰”能力強的企業,但產業集聚度不高,全產業鏈、全環節發展潛力未完全釋放。行業需要的上下游配套產業嚴重缺乏,尚未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更嚴重的是,關鍵環節能力不足。長三角制造業外向度高,長期以來“重生產、輕設計”,致使產品設計這一智造先導環節嚴重滯后,工業軟件領域受制于歐美國家壟斷。
且看一例:一臺工業機器人的成本中,減速器占四成,伺服系統和控制系統占35%,這些都依賴進口,造成長三角智造企業成本居高不下。關鍵技術領域,許多重要裝備和制造過程尚未掌握系統設計與核心制造技術,技術“空心化”制約長期發展。
從市場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看,與德國、日本等智能制造先進應用場景相比,長三角仍處初級應用階段,主要集中在非核心生產環節,缺乏對工業數據的采集和挖掘利用。自主產品的市場推廣應用難度高,一方面終端客戶對國內自主產品的質量存疑,另一方面長三角區域市場的進入門檻較高,規模以下企業推廣應用的積極性也不高。
此外,盡管整體上看長三角在工業基礎上已具備較強優勢,但產業分布不均、各地制造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仍制約協同智造的步伐。
為此,長三角應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有國際競爭力、有架構體系的智能制造綜合集成業務,引領行業發展;以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為抓手,鼓勵更多資本、數據、品牌、人才和技術優勢導入,加強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工業互聯網行業“bat”企業;發揮和強化現有優勢,補齊和催熟全產業鏈,促進智能制造業集群發展。
一言以蔽之,長三角制造協同,既要組群,也要建制。
首先應探索智能制造協同創新機制。依托各個行業組織的資源,搭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長三角智能制造技術交流和培訓共享平臺,形成“智能制造+”的創新創業模式。并搭建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云平臺,聚焦長三角,輻射全國。
還要促進長三角協同智能制造標準建設,優先在本地區推廣應用,形成本地區政策同步、診斷評價、成果認定、示范推廣等方面的一體化,實現智造標準的“車同軌、書同文”。
此外,還要部署共建協同創新網絡,扶持一批行業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進一批具有行業示范性的智能工廠建設,鼓勵和支撐本地區制造企業,尤其是中小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形成長三角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