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日-4日,第十四屆全球研究基礎設施高級官員組會議(GSO 14)在上海召開,這也是GSO會議首次在亞洲舉辦。中國牽頭組織對合作框架進行深入一步的研討,并列舉中國的基礎研究設施的共享及合作的案例與各國分享。這對中國融入世界科研領域合作,參與世界范圍科技合作框架協議的制定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12月2日舉辦的開幕式上,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陳霖豪副司長、上海市科委張全主任分別致開幕辭,科技部基礎司副司長郭志偉也出席了開幕式。會上,中方代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副主任李加洪介紹了中國相關大型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及國際合作情況,提出了將中國相關大型研究基礎設施納入GSO案例研究、進一步加強全球研究基礎設施合作的建議。中科院等離子體所、中科院地理所、清華大學錦屏地下實驗室也在會上作了報告。
第十四屆全球研究基礎設施高級官員組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探索并推進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面向全球開放共享機制。此次會議的召開將對即將建設的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全球開放共享合作提出一些建議。如來自歐盟的科學裝置負責人就提出,大科學裝置間的數字資源應該相互勾連,建立互聯互通的共享機制。
記者了解到,此前GSO制定了一個框架,確定了在將研究基礎設施作為國際合作伙伴關系候選人時提出的一套關鍵原則(標準),并形成規范、成本、社會評估及影響力等相關的14條國際標準。每一年GSO都會對這14條標準中的部分內容進行研究。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外事辦公室主任董少華向記者介紹,剛剛于今年9月批復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將從系統、人員、平臺等方面按照14條標準進行建設,從而在共享和反饋上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據悉,該研究設施建成后將成為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對保障我國聚變堆的先進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為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我國一些重大科學裝置已有與國際研究機構實現共享的案例。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面向全球120多個實驗室開放,目前超過50%的提案來自外部。
記者了解到,上海天文臺的天馬望遠鏡有望列入中國面向GSO 及金磚國家開放共享的研究基礎設施清單。“大科學基礎設施已成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一張名片’”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在致辭中表示,這些科研設施不僅面向中國科研人員,也面向世界科研同行,尤其是上海光源、蛋白質設施等大科學設施支持了許多國外課題組開展研究。“今后,我們也希望能進一步提高這些設施的國際化使用頻率,為世界同行提供更多的服務機會。”他說。
GSO于2008年6月在日本沖繩舉辦的首次G8科技部長會議上由各國科技部長提議建立,旨在推動全球研究基礎設施的開放共享。本次會議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主辦,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承辦,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公共研發服務平臺中心協辦,來自中國、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韓國以及歐盟(GSO執行秘書處)、經濟合作組織(OECD)等12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的政府官員及專家代表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