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人工智能如何為中國制造業“換道超車”提供機遇?鋼鐵行業技術改造能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什么啟示?我國制造業升級存在那些問題和挑戰?
日前,在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先進制造行業總決賽高峰論壇上,來自國內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專家圍繞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真知灼見。
“人工智能+機床”
將成機床演化方向
在高峰論壇上,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吉紅帶來《制造裝備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實踐》主題演講,為大家點明中國機床領域“換道超車”的機遇。
陳吉紅介紹,“工業母機”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短板之一。其中,數控機床是最典型的“工業母機”,從螺絲釘到衛星、火箭的制造,都離不開數控機床。
近年,移動互聯、超級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最終集中匯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戰略突破上。在機床創新領域,通過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機床甚至可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數控加工智能化控制知識,大幅提高加工效率和質量。
因此,機床創新主攻方向應該是機床技術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從“數字化+機床”到“互聯網++機床”,再到新一代“人工智能+機床”的智能化演變。
陳吉紅認為,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數控機床融合應用,將為數控機床產業帶來新的變革,也將是中國機床行業“換道超車”,最終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機遇。
新技術為制造業升級帶來無限可能
近年,隨著需求放緩、勞動力成本升高、新材料發展等因素,鋼鐵行業面臨越來越大的轉型壓力。
在高峰論壇上,寶鋼股份智慧制造推進辦公室副主任鄒玉賢為大家帶來鋼鐵行業智能化、信息化轉型經驗。
“一說到煉鐵,大家腦海里可能想到的就是工人穿著隔熱服、戴著墨鏡、拿著鋼釬,在鋼花四濺的高爐旁進行作業,現在這種狀態已經被改變。”鄒玉賢說。
如今,企業在生產中推進了大量的無人化項目,包括堆取料機無人化、刮板機無人化、皮帶監測機器人項目等等,大幅度減輕工人勞動負荷。一系列自動化技術的引入,使得企業實現“一鍵煉鋼”,把幾十次、上百次的人工操作交給計算機去實現,用更少人工干預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穩定的質量。
鄒玉賢認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術為傳統制造業升級帶來了無限可能。這些新技術和傳統制造業的專業技術深度融合,就會產生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成為新一代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制造業轉型升級,挑戰與機遇并存
鄭州機械研究所總工程師、新型釬焊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龍偉民認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自工業文明開啟以來,世界各國的列強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表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國制造業存在問題和挑戰主要在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質量基礎相對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效率低、信息化水平不夠高等。同時,中國制造業也有后發優勢及“彎道超車”“換道超車”的條件,機遇和挑戰并存。
龍偉民還分享了自己所在團隊在助力制造業綠色升級方面的經驗。釬劑是釬焊時使用的熔劑。近年,瞄準制造業綠色化的升級方向,龍偉民團隊開發出了藥芯釬料,達到定位、定溫、定時、定量精準反應及高效利用、大幅減排節材,讓曾經的重污染行業實現了清潔生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