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是陽光下最美好的事業,希望同學們時刻牢記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初心,不為浮華所擾,不為名利所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時刻保持對科學研究的虔誠和敬畏,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學術品格,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學術聲譽……”
10月15日,2018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京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向現場近6000名研究生新生發出號召,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的熱潮中,要增強胸懷大局、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樹立勇立潮頭、自信自強的創新情懷,鍛造恪守道德、嚴謹求實的學術品格。
中船重工719所名譽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演講的主題是使命、責任與擔當。92歲高齡的他結合自身開展核潛艇研制的科研經歷和心路歷程,介紹了我國核潛艇事業如何在一窮二白情況下起家,克服嚴密技術封鎖和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攻克一個個頂尖技術難題,從無到有一步步發展壯大的艱辛歷程,展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核潛艇精神”。
通過核潛艇工作者“此生沒有虛度”的人生評述和“此生屬于祖國、屬于核潛艇,獻身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怨無悔”的人生感悟,展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奮斗精神和使命、責任與擔當。
西湖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告誡青年學子,做一名優秀的研究生,必須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要有獨立人格,不可觸碰學術道德底線。
在施一公看來,做學問的誠實反映在兩方面。首先是有一說一、實事求是,尊重原始實驗數據的真實性。在誠實做研究的前提下,對具體實驗結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錯誤是很常見的,這是科學發展的正常過程。越是前沿的科學研究,越容易出現錯誤理解和錯誤結論。
“誠實的學問還有另外一層重要含義:只有自己對具體實驗課題作出了相應的貢獻,才應該在相關學術論文中署名。這一點,很多人做不到。”施一公直言,大老板強勢署名的事情屢見不鮮,更有甚者利用其學術地位和影響力,使一些年輕學者不得不在文章里掛上自己的名字,有時還以許諾未來的科研基金來換取論文署名。“這種做法不僅有失學術道德,更會嚴重阻礙創新,對整個學術界風氣的長遠惡劣影響更甚于一般的造假。”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科院院士懷進鵬以圖文視頻結合的形式,生動講述了中國科學家明德楷模的感人故事,闡釋了中國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以全球視野研判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趨勢,詮釋了精神文化建設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作用,以歷史眼光關照中國現實,反思了科學精神缺失對中國發展的影響,闡明了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培植科學傳統,涵養精神氣質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意義。
懷進鵬結合自身治學與管理的體會,以4個關鍵詞——視野、自律、想象力和夢想,勉勵大家志存高遠、求真唯實、大膽創新、筑夢圓夢。
自2011年至今,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會同北京市政府已經連續8年舉辦宣講教育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