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走進院士專家工作站
著名的云南小城瑞麗,有全國最大的翡翠市場,匯集無數珍寶。但瑞麗人都不知道,幾十公里外的深山,藏著更珍貴的寶貝。
201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來到了“干邦亞莊園”,在此建立院士工作站。隨后5位北京林業大學和云南農業大學的教授齊聚此處,只為一種極度瀕危的野生植物——石斛。這個院士工作站匯集了全世界的珍稀石斛,而且是唯一建在雨林深處的石斛種植園。
尹偉倫院士說,石斛屬于蘭科,多年生草本。已知石斛屬1500多種, 原產我國的有100多種,最有名的是鐵皮石斛(表皮鐵銹色)。石斛是極重要的藥材,可治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
院士工作站資料顯示,生長在雨林的石斛對環境要求苛刻,要潮濕、半遮陰、有真菌共生。它不長在普通土壤,而是附生在樹干和石壁。目前,野生石斛被采集一空,已經是瀕危植物。市場上的石斛,基本是大棚種植,年產鮮條5萬噸,分布在南方各省。
“石斛到處在種,但石斛種質資源的全面收集、保護和系統化的種源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眹胰f人計劃專家、四川干邦亞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楊洪斌說。
與院士合作的楊洪斌自己也是行家里手。他從小熱愛植物,從前在搜集紅木和種子時,偶爾采集到附生的石斛,便逐漸喜歡上石斛,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斛獵人”。
在干邦亞院士工作站的展示棚,我們看到1000多種石斛,外形各異、花朵繽紛,其中一些尚未被命名。負責人段國君說,許多種類在野外已經找不到了。
十幾年來,楊洪斌走遍有原生石斛的30多個國家,搜集了1100多種石斛,有些是冒著生命危險得來的。為繁育石斛,他投資數億,在中緬邊境的雨林深處建起“干邦亞莊園”,這片地區緊靠自然保護區,生態循環系統良好。楊洪斌的想法是,維持生物多樣性,在雨林里種植鐵皮石斛和他們公司培育的一種“紫斛”作藥材。野生品質石斛是急缺的,而栽培石斛生長快,有效成分卻不足,且有農藥殘留。
楊洪斌請來尹偉倫院士,籌謀多年研究出原生境野生品質石斛栽培技術,不砍樹、不毀林、不使用農藥化肥,讓農業和雨林無縫貼合。
在院士工作站團隊的協助下,大家多次實驗,選擇了龍眼樹。雨林環繞的5000畝空地大都種龍眼。龍眼樹皮粗糙、分層,有利于石斛扎根。椰子纖維、草繩和竹纖維綁在樹皮上,作為種子的落腳點。石斛生長3年,到一拃長才能上市。基地的石墻上則種上了個頭更大的“鼓槌石斛”。
院士工作站提倡一個新理念:龍眼不采收,用來引鳥,預防大規模的病蟲害。這樣一片果實不采收的龍眼林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另外,“每年雨季這里都有幾百萬只林蛙到處蹦跳,吃掉蟲子,保證了生態平衡。”段國君說。
尹偉倫院士說,石斛很敏感,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因此莊園也設置隔離林,防病害擴散。石斛對溫度的要求不高不低,院士工作站研發出一種“林下噴霧預報預警系統”,在炎熱的旱季噴霧降溫。
幾年間,最讓大家頭疼的是白蟻。它們啃樹皮,損傷樹。因為不能用藥,挖地,又找不到蟻王,人們只能刮掉樹皮上的白蟻泥土通道。
楊洪斌有次想到“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靈機一動,去長江管理局找白蟻防治專家,才得知如何尋找白蟻老巢。一個月時間,他們挖掉了900個大蟻巢,但保留了100多個,維持生態完整。
幾年來,雨林未受絲毫干擾,而且附近的村民也在基地帶動下增加了收入。院士工作站進駐3年后,莊園里的龍眼樹和石墻上,已經長滿了健康的原生態石斛,等待采收了。
“干邦亞保存了完好的生物多樣性,這里獨特的產業模式,打造了一個綠色生態的樣本?!币鼈愒菏空f。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委員會主席、長期倡導生態農業的李文華院士在參觀干邦亞后說:“我去過全球很多地方,只有這里發展出了完全符合我理想的復合生態農業?!?/span>
尹偉倫院士介紹,干邦亞已被授予全國首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公約示范基地”,并獲批“國家石斛森林公園”和“國家林木石斛種質資源庫”,堪稱全球石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