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夢想需要激情,理想需要搏擊,青年的聲音是時代的最強音,青年的力量將塑造未來的無限可能。”
10月29日,在2018浦江創新論壇首設的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上,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呼吁青年人,要在時代的劇變中牢記自己的信仰和使命,堅定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立下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改變中國的志向。
其間,多位45周歲以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青年科學家、創新創業先鋒,圍繞青年人才的成長之路、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等暢所欲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自然》“中國科學之星”陸朝陽說,目前,量子計算機還處于從基礎研究慢慢過渡到技術集成和集中攻關的階段。根據量子計算的實現難度,這一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目前可能兩三年內就能造出一臺量子機器,針對某些特定的問題,該機器可超越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第二個階段,針對一些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問題制造出一些量子模擬機,比如用它來做組合優化,解決交通的問題,利用量子化學來研究新材料和機器學習。
“最難的部分,是有一個通用的、可編程的計算機,難度在于高精度的操縱和對錯誤的糾正。”陸朝陽透露,研究團隊針對上述方面布局量子計算,希望產生高品質和高效率的光子,并且用光子體系演示量子取樣的技術,可以超越超級計算機。
在馭勢科技CEO、聯合創始人吳甘沙看來,做應用科學最痛苦的就是,自認為做出來很好的技術,但是市場反響一般。“現在做無人駕駛也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我們認為95%以上的情況都能解決,另外的5%可能需要一個理論上的更大突破。”吳甘沙說,突破瓶頸要有自我覺察、有意識的轉換角色,比如通過和客戶協作去解決問題、突破瓶頸。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王延峰感同身受。他認為,科學技術的產業轉化,要把科學家和工程師拉回到與產業需求者共通的一個體系內,用共同的語言解決現實問題。科學家在自己領域中深耕研究固然重要,但和客戶需求頻率共振也很重要。
針對科研中無時不在的瓶頸問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合刃科技CEO王星澤的辦法,就是用笨辦法“死磕”,如果死磕也解決不了問題,需要科研人員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等方式尋求解決途徑,從其他學科中借用一些想法。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真坦言,當時做體細胞克隆猴時遇到一些挫折。“有一些技術難題我們可能用兩年時間就把基礎的細節搞定了,但是如何讓克隆胚胎的培育效率提升,這一點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用了很多的方法都沒有成功。”劉真說,克隆猴是一個老問題,我們的經驗就是借助現在的新技術解決老問題,一定要結合最新技術的發展,來解決一些重要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分享了3點創新體會:青年人要明確研究方向和努力目標;要勇于解決疑難問題、前沿問題,把自己的想法和創新內涵注入到研究中;要有很好的團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