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撰文:為什么年輕人不選擇科研,為什么年輕人覺得科研很累,很煩。
社會的因素,歷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釋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釋為何曾經讓人很羨慕的科研職業變得如此沒有吸引力。
我認為,我們過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讓我們(我們已經人在江湖,不能選擇了) 后面的年輕人失去了興趣。那我們的科研模式有哪些讓人乏味呢?
一、科研選題讓人乏味
就個人觀察,大多數科研課題都是跟蹤性的課題。做跟蹤性課題最大的問題在于永遠都做票友,都在追捧一些前沿概念,而不是自己做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壓縮感知等課題天下人都在做,這就不正常。
我參加過一個高等級的關于我們國家今后5年的科研發展路線圖的討論會,會上大拿們講的科研方向無疑就是當時某一個國際會議的會議主題。
不錯,似乎抓住主題也是個優點,但是這些問題統統都是無根的問題,我們甚至不知道為什么要討論那些問題,為什么非要只討論那些問題。一輩子都在給別人梳辮子,內心的感覺無疑是很糟糕的。
實際上,每一個有潛質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是如果科研的選題都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而是需要按照所謂的國際時髦去做,這就有點強人所難。假如是做自己選擇的課題,那么每個人似乎都能接受包括物質在內的 短暫匱乏。
二、科研的形式讓人乏味
我們國家所謂的科研,總的看來還沒有脫離科研入門的階段,科研模式千篇一律(僅就信息科學而言),基本上就是:讀論文、做實驗、寫論文。
本來讀別人的論文就不舒服,再加上現在的論文寫的都比較夸張,一個小小的東西非要描繪成了不起的大發現或者大發明,水分比較大,真東西少。
就好比吃飯,總吃膨化食品,看起來很好,實際上對健康有害,對胃口的傷害也很大。
實際上,真正的科研,尤其是應用基礎研究,就需要先從應用本身開始,而不是從論文開始。問題是應用中來,而非從別人的論文中來。
科研的形式起碼應該轉化為:應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包括看論文等)、解決問題、新的應用高度、新的應用問題。
兩頭都在應用中,中間的研究都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就應該是解決一些應用問題。當然,理論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理論問題需要討論,但是不能所有的課題都像理論課題一樣去研究。
三、科研的風氣讓人乏味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的科研領域處于群龍無首的年代,很多人很年輕就被推到了舞臺中心,這讓后來的年輕人大有壓力,也急于表現自己,我們看到太多的人過度包裝自己的科研成果,急功近利。
這樣的科研風氣讓人覺得這哪里是在做科研,明明是在一個名利場中。每一個人似乎都想樹立自己的山頭,每一個人似乎都要選擇一個大樹乘涼。
在非技術因素占比重很大的時候,就很難讓人喜歡這樣的環境。很多不太擅長包裝的人就覺得很受傷,受傷多了,就自然乏味。
四、科研的結果讓人泄氣
我們國家發表的論文越來越多了,但是我們國家的工業問題也似乎越來越多了。
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樣沒有解決,這就讓人很泄氣,做了一輩子都沒有成就感。比如,我們國家的儀器工業到現在為止很多領域還處于很原始的水平,跟蹤都跟不住,更別說做新體制儀器。
這樣的結果其實可以理解,就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認真考慮過中國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需要去真正解決什么問題。
我們要的僅僅是論文,僅僅是名氣和地位,甚至金錢。這樣的科研不會解決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結果自然只能是讓人泄氣的。
五、科研的生活比較苦悶
在這個急速發展的社會里,科研顯得很另類。社會的變革非常快速,可是科研不能變化的很快速,還只能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科研內外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樣的科研顯得就比較苦悶,不合時宜。
當科研人不能很快的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很快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內心就會有很多糾結,比如房價高漲,買車盛行等,似乎都是合理的壓力理由。要在快速發展的社會里靜下心來做科研,這本身就很難。
上面的話雖然有牢騷的成分,但是大多數還算是比較現實的看法。
當然,中國的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我們原來的基礎過于薄弱,科學的素質還沒有真正滲透到社會中。我們還在路上,甚至還僅僅在起跑線附近。著急也沒用,只能不斷地訓練,不斷地摸索,不斷地創造更好的環境。
如果士兵打仗失敗了,不能怪士兵,一定是將軍出了問題。
年輕人不愿意做科研,我們不能怪罪他們沒有理想,沒有追求,責任都在我們的身上。
是我們沒有告訴他們正確的科研選題,沒有教會他們更好地科研模式,沒有營造良好的科研風氣,沒有讓他們看到成果的魅力,沒有讓他們體驗到快樂的科研生活。
一切的結果都有原因,而一切的原因都來自于自我。從我做起,似乎是唯一的選擇,抱怨只會加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