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質量好的產品靠什么來?最近一段時間,記者采訪了部分獲得“江蘇省省長質量獎”的企業,近距離感受“質量”在企業生產發展中的內涵和意義。
全流程質量管控,打造“鋼鐵俠”
在徐工集團總部,最近從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成都等地頻頻傳來喜訊:去年四季度以來,300噸級以上起重機批量交付儀式近百場,訂單額動輒上億元。千噸級以上產品也頻頻交付,銷量以2019年同期3倍的增速增長,千噸級全地面產品銷量是2019年同期的4倍。
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說,質量不過關,就沒有競爭力,不要說為國爭光,就是企業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問題。從1999年開始,“質量”就成為徐工集團謀市場、謀未來的關鍵詞。從實施全過程質量責任可追溯管理、全面落實質量職能和質量責任,到全集團導入精益六西格瑪管理模式,推進“零缺陷”工程;從形成徐工特色的創新管理模式——XPS持續變革系統,再到提出“技術領先、用不毀”的產品理念,隨之探索出一套管理模式……徐工集團憑借對“質量”的重視,在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占據了一席之地。20多年來,徐工集團出口海外收入增長162倍,世界工程機械行業排名從1999年的第二十九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四位。
“產品質量好不好,是員工素質、企業素質的體現,甚至是民族素質的體現。”王民說。多年來,徐工集團的研發投入強度始終保持在4.5%以上,遠高于行業標準。“不需要恐高,也不需要懼外,顛覆式創新就是要用核心技術改寫競爭格局。”為此,徐工集團在德國、美國、巴西布局3個研發中心、與供應鏈企業成為創新“同盟軍”、上線工業互聯網平臺做好客戶服務。
彌補質量差距,關鍵在人
每天,上上電纜集團的停車場都會在早上7點左右熱鬧起來,車主們都想找到一個離自己車間最近的車位。但是,也有幾名職工,有著讓人羨慕的固定停車位。岑永彪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5歲的他,是公司低壓電纜分廠護套工序模頭工,憑借著過硬的技術實力,他獲得“上上工匠”的榮譽稱號,從而擁有了固定停車位。
不過,“上上工匠”這個稱號并不是一勞永逸,而是要定期復評。“在上上,可以不做領導、不做干部,但是一定要做工匠。”上上電纜集團董事長丁山華說,“認準了一個行業,鉚足了勁往高端走,必須依靠著扎實的質量基礎。”公司從1967年發展至今,具備了從220伏直至50萬伏全系列電力電纜以及各類特種電纜的生產能力,其中三代核電AP1000殼內電纜填補了世界核級電纜領域空白,華龍一號殼內電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每天,上上電纜要出2000盤電纜。在年過七旬的丁山華看來,如今廠房、裝備并不比國外差,彌補產品質量差距的關鍵在人,需要“人的認真程度、工作的主動性、技能水平的不斷提升”。
上上電纜提出“四個人人”的理念,員工的每日工作量、質量與績效均同步呈現在車間大屏上,一目了然。去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員工收入仍至少增長10%,人均年收入至少10萬元。
2017年至2019年,上上電纜的銷售收入實現每年翻一番,如今在全球行業排名第七。對此,丁山華說,市場正在向優質企業集中,上上電纜開始享受質量帶來的市場紅利。
拼硬質量,齒輪跑出“加速度”
奔馳、寶馬、奧迪、豐田等中高端汽車品牌的齒輪,大多來自江蘇太平洋精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2年的太平洋精鍛,主營業務為汽車精鍛齒輪及其他精密鍛件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以冷鍛齒輪為主。當時,國內汽車市場發展緩慢,且鍛造業以熱鍛為主,太平洋精鍛始終沒有獲得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虧損隨之而來,最高時虧損達900多萬元。
即便如此,太平洋精鍛也沒有放棄冷鍛齒輪。原來,早在1994年,公司將一款齒輪產品提供給江西一家汽車制造企業,其外觀、精度、噪聲、平穩性等指標,與常用的日本進口齒輪沒有明顯差別,而售價卻低了很多,不少汽車廠家慕名而來。就是這件事,讓太平洋精鍛堅信,質量好的產品一定會有市場。
憑著這樣的信念,虧損時期太平洋精鍛也沒有放棄對冷鍛齒輪的研發投入。隨著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公司迎來發展機遇,逐步扭虧為贏,市場也逐漸從微型車擴展到轎車領域。起初,大眾汽車的歐洲研發中心專家不認可太平洋精鍛的齒輪產品,僅愿提供30分鐘的見面時間。沒想到,隨著齒輪參數介紹逐步深入,專家的態度越來越認真,見面時間從30分鐘變成了半天。隨后,這名專家專程來到泰州的太平洋精鍛公司考察,從成品倉庫隨機拿了5個樣品送去檢驗。3天后,專家對產品給出最終的認可。從此,太平洋精鍛打動了大眾汽車,開始邁進中高端汽車市場。
太平洋精鍛公司總經理趙紅軍介紹,從1992年開始,他們就不斷派人到日本、歐洲等地學習,并且回來要撰寫報告進行內部交流。如今,公司三分之一的產品出口到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地。
在太平洋精鍛,人才是支撐、創新是動力、投入是保證。該公司建立持續研發投入機制,保證資金及時到位、專款專用,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之比始終保持在5%左右。在人才方面,強化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先后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與知名高校合作研發創新平臺,形成了融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為一體的技術創新機制。截至目前,太平洋精鍛擁有授權專利167件,發明專利37件,實用新型專利13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