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全國第一批建設“孵化器”的省份、擁有全國最多的“國家級孵化器”,僅這兩項指標就已經為江蘇科技企業的孵化品質圈上令人驕傲的印記,更何況它的內涵還在不斷深化: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逐漸成為“主力軍”。不止于此,面對未來的新挑戰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江蘇主動作為,自我更新的步伐加快,以管理為導向,反促科技企業的孵化力再升級。
日前,省科技廳發布《江蘇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這是歷年來江蘇對孵化器標準最大力度的一次修訂。省科技廳權威人士接受《科技周刊》獨家采訪表示,以“高質量”為導向,深度對接產業、強化專業服務、力求品牌化將成為孵化器發展“新方向”。歷經30年,在服務江蘇行業轉型的同時,“孵化器”也將迎來自身發展的“迭代之路”。
1
“雙創”助推
孵化器由政府主導轉向多元共建
早在1989年,江蘇南京就誕生了全省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孵化器為江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省科技廳高新處相關負責人告訴《科技周刊》記者。
江蘇擁有全國最多的“國家級孵化器”:截至2018年,全省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達720家,國家級孵化器175家,國家級孵化器數量、面積及在孵企業數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
無數創業者從全國各地趕赴這里找伯樂、找圈子;無數個“創新念頭”在這里路演,也在這里迸發……蘇州金雞湖創業長廊,是科技企業眼中“孵化器”最初的樣子。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早在2012年,蘇州工業園區就提出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云計算三大新興產業,“創業長廊”這樣的孵化器平臺,為產業發展聚合多方力量,成為產業升級的“強引擎”。“最初,以政府為主導的孵化器,為區域產業轉型,甚至為蘇南模式起到了‘加速’作用,項目、人才、資本通過創新平臺,快速匯集。” 省科技廳高新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2015年“雙創”熱潮的推動,孵化器開始由政府主導轉向“多元共建”,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逐漸成為“主力軍”。數據顯示,全省孵化器中運行主體為企業法人的已超過76%,以民營企業為主投資建設的占23.5%。
它有創投基金卻不是簡單的風投公司,有孵化功能卻不是一般的孵化器,有研發團隊卻不是常規的技術平臺。2014年,先聲藥業成立“百家匯”,開創了中國第一個依托知名制藥企業、聚焦創新藥物與精準醫療研發的“科技創業綜合體”。“這是先聲藥業的測試中心,也是我們的‘公共實驗室’。”入駐百家匯的南京百迪爾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郁敏說,設備共享是入駐“孵化器”后的一大便利,極大地降低公司創新成本。“比如我們經常用到的流氏細胞儀一臺價值幾十萬元,所有的儀器設備配齊了至少500萬元以上,還有潔凈實驗室、動物房也是少不了的。”百家匯在孵企業——南京申基生物公司合伙人芮兵對此感同身受。
相比其他的生物醫藥科技園,百家匯獨特的優勢在于它是由藥企創辦的創新社區,先聲藥業黨委書記楊孝華認為,由企業牽頭建設“孵化器”,專業度高、且服務能力強。目前,先聲藥業也充分發揮出制藥企業在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中的橋梁作用,通過“孵化器”實現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高效轉化。
2
以高質量為導向
孵化器亟待再轉型
“對照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作為推動‘雙創’升級的重要載體,孵化器迫切需要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以適應新形式新要求,實現迭代升級。”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指出,盡管江蘇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不少孵化器仍然存在專業化服務能力不足、創業孵化載體品牌化程度不足等問題。
孵化場地面積由10000平方米降至5000平方米、在孵企業數量由20家增至30家且每千平方米不低于2家、累計畢業企業數量不少于10家……8月5日,省科技廳正式發布新修訂《江蘇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對孵化器功能定位、認定條件及管理發展進行了修訂,由注重規模向量質并舉,引導孵化器提質增效是新辦法的最大亮點。
《科技周刊》記者注意到,新的管理辦法對在孵企業獲取知識產權及投融資、專業服務人員和創業導師等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辦法強調重視對孵化器的長效管理,包括新增信用管理,杜絕機構弄虛作假等行為。評審權限下放則是新辦法的另一大突破,進一步簡政放權,新辦法參照了國家做法,將省級孵化器的評審環節由省級下放到設區市科技局負責,并明確增加實地核查和公示環節,構建了層級明確的責任體系,這一變化將極大調動基層孵化器工作的積極性。
“從新辦法中可以看出,強調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服務水平、孵化績效,而不是簡單地向孵化器要盈利。”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有關人士解讀表示,調研中發現,不少地方政府對孵化器的定位不夠清晰,把它簡單地視為項目、產業基地,一味地考核孵化器的營收,忽略了對其服務能力、產業對接度的要求。由于某些地方考核導向的偏離,導致不少孵化器最后淪為靠“出租”生存,增值性服務能力普遍不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孵化器也必將歷經一場立足自身的“轉型”。“孵化器必須向專業化轉型,發揮其在公共技術服務、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方面的優勢,才能吸引大量新興產業聚攏,為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江蘇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會長、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任李太生表示,今后,要以孵化器為核心,向前后兩端延伸,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高新區協同發展的態勢,深度服務區域產業生態。
3
呼喚超級“連接器”
培育本土大企業
從一杯咖啡開始,談項目、促合作,再從“苗圃期”到“加速期”,為不同階段企業提供對應“土壤”……無錫微納產業公司正實踐為科技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未來,孵化器不僅僅是科技服務的“聚合池”,還將成為區域創新要素的“強磁場”,它將為地方產業整合資源,培育更多的本土龍頭企業,提升區域競爭力。
近年來,無錫微納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打造江蘇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等5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引進中科物聯投資平臺等50家基金,成為企業與政府、市場、資本、技術的“超級連接器”,孵化的安特源、影速、揚晟、中科光電等企業已成為無錫高新區物聯網產業的中流砥柱。
途牛網、天合光能、遠景能源以及日前首登科創板的江蘇企業——華興源創等,最初都是出自孵化器的一粒“創新種子”。“市場亟待更多由企業、高校、社會機構等多元化力量組建的孵化器,它就像創新環節中的‘超級連接器’,各類創新要素紛沓而來,為江蘇培育本土大企業快速‘加碼’。”李太生舉例表示,蘇博特、澳洋集團、華脈科技等傳統龍頭骨干上市公司、新興企業,正試圖借力于科技創業載體,實現傳統產業轉型,不斷搶占新興市場。
“各種趨勢表明,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的新時期已經到來。要引導孵化器向專業化、生態化、市場化、國際化發展。”江蘇省科技評估中心主任朱志凌表示,專業化的孵化器將相同的產業集中在一起形成了規模效應與聚集效應,這些企業之間存在競爭又有合作,這樣既有利于各類信息與技術在不同企業之間的充分交流,又有利于企業的優勝劣汰,實現良性競爭與資源的優化配置。
為回顧和分享江蘇科技企業孵化器30年發展歷程和經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交流與合作,今年8月—10月,江蘇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擬以“創業孵化30年”為主題,聯合地方協會和各單位組織開展“江蘇省科技企業孵化器30年巡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