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以“禮贊共和國、智慧新生活”為主題,6日,“全國科普日”江蘇省主場活動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來自全省中小學近6000名學生,相約涌進“科技游樂場”,玩轉編程、比拼航模、機甲對抗、體驗VR、放飛無人機……在互動體驗中,感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智慧場景”;在編程切磋中,樹立邏輯思維、迸發無窮創造力。
新奇技術玩轉智慧生活
既養魚又種菜,提升產量還能節水節肥,關鍵是綠色無污染……來自鎮江的百源康魚菜共生植物工廠把這一種植養殖“混搭”模式搬上展示臺。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劉超告訴記者,“魚菜共生”技術以水為媒,將魚池中的水過濾后直接作為生長營養液提供給蔬菜,蔬菜吸收“脫肥”后的營養液又流回魚池供魚生長,由此實現良性循環。這一生態系統還推出微縮版,可以“移植”進家中,讓全家人盡享“田野”樂趣。
Intel人工智能教育展區前的自動駕駛演示吸引不少觀眾駐足。不同于一般自動駕駛車輛采用的雷達和傳感器,這一模型車輛有前置廣角攝像頭和兩個視角攝像頭。“這就賦予它人類般的視覺,可以捕獲豐富的路面信息。”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它還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其搭載的運算加速器使用多層神經網絡,從海量的數據中學習特征,幫助車輛估算道路邊緣位置、發現障礙物、穿越繁忙的十字路口……
“編程課”火遍中小學
當日,大疆“機甲大師”也亮相活動現場,小學生們競相“嘗鮮”,編程、遙控開啟機甲大戰。“這就是一款典型的教育機器人,內置31個傳感器,感知周圍的圖像、光線、聲音,還擁有物理打擊的感知能力。”弘谷科技教育事業部技術總監楊頡介紹說,“機甲大師”能激發青少年學習、研究編程的能力,對抗賽中,選手通過編程“自定義”機器人技能,并通過遙控,釋放技能、激烈對戰。
2013年起,這樣的獨特“編程”體驗陸續走進我省上百所中小學校園。弘谷科技公司與省科協合作推廣“三點半課程”,利用課后時間,鼓勵學生加入興趣社團。機器編程、3D打印、微型機床等都是“點擊率”較高的科技興趣課。楊頡告訴記者,各個學校結合自身特點,編寫相應的科技“校本課程”,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構建邏輯科學思維。
來自我省中小學的不少“編程能手”,在國際大賽中嶄露頭角。“把廢品放在平板上,能自動識別是否含有金屬,直接分配到相應回收桶里。”南京市后標營小學五(2)班學生劉旭桐展示的“智能垃圾分類”項目,剛剛獲得英國STEM決賽小學組二等獎。劉旭桐告訴記者,去年開始,他和兩名同學開始制作“智能垃圾回收桶”,STEM編程、能自動識別金屬的“磁傳感器”和紅外傳感器是該產品的技術關鍵。
科技教育蔚然成風
“麥昆機器人成長記”“3D打印全程體驗”……南京市15所“星光基地”學校來到科普日現場。2009年起,南京市教育局牽頭實施中小學科技“星光計劃”。十多年來,全市打造近120個“星光基地”學校,圍繞“明天科學家”“科技愛好者”“創業能手”等板塊,從拔尖人才培養、發明小達人、技能創新等方面,鼓勵更多中小學生置身“科技海洋”。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高級教師楊奇榮介紹,學校積極探索科技教育的新形式、新活動,目前正嘗試推廣“機器人教室”,幫助學生熟悉物理學知識和C語言編程。“學生們在看似簡單的搭建中,感受物理、設計之美。”楊奇榮表示,學校每年都在科普周期間舉行類似科技活動,促進科學和創新的核心素質培養。
我省還設立“青少年科技創新培源獎”、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賽事平臺,普及科學知識、鼓勵探究探索、激發創新創造。“這類賽事為推動江蘇青少年成長成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交流全省科技創新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的平臺,激發青少年創新熱情,培養青少年創新活力。”省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逐年提高,去年達到11.51%,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9月14日至20日,“全國科普日”期間,全省各地將開展2152項重點科普活動,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