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探測,是為解開南海形成之謎。此前,科學家在伊伯利亞—紐芬蘭發現了非火山型大陸破裂模式——地幔剝露式破裂。而2017到2018年開展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7/368和368X航次鉆探結果則顯示,南海大陸破裂模式與伊伯利亞—紐芬蘭模式并不相同。前者在洋盆擴張時有明顯巖漿活動,而后者巖漿活動貧乏。若南海的獨特大陸破裂模式得以驗證,它將改寫教科書。
海底大地電磁探測是研究地球深部的一種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海底大地電磁場攜帶著海底以下的巖石電性信息。探測海底電磁場源,再將測量數據進行成像處理,就可以推知海底深部的地質構造。
實驗航次首席科學家及IODP 367航次首席科學家孫珍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此次開展海底大地電磁探測實驗,是為了深入研究南海陸洋轉換的巖石圈薄化特點和巖漿活動過程。
“為了獲得剖面海底以下的電性結構,我們先后沿著大洋鉆探主剖面投放了30個實驗站點,水深從200米到4000米不等。”實驗航次執行首席邱寧副研究員介紹,本航次持續42天,中間還遭遇到今年第9號和第10號臺風,但科考單位和全體科考隊員克服困難,堅持完成,獲得了寶貴的觀測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此航次采用的是國內自主研發的海底大地電磁儀器,實驗的成功,為繼續提升海底大地電磁儀器性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數據。
據了解,本次探測聯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多個單位完成,是國內目前為止觀測時間最長、觀測深度最大、觀測剖面最長的海底大地電磁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