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9月12日11時2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將5米光學業務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該星可有效獲取寬幅高光譜及多光譜數據,進一步完善了自然資源衛星觀測體系,將與后續系列衛星組網,形成全球領先的業務化對地光譜探測能力。
5米光學業務衛星是我國空基規劃中的重要型號,由自然資源部主持建造,并對該業務衛星工程建設負總責,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為項目法人,直接負責工程建設管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衛星和運載火箭研制。
該衛星運行于太陽同步軌道,設計壽命5年,通過搭載的2臺相機,可有效獲取115公里幅寬的9譜段多光譜數據及60公里幅寬的166譜段高光譜數據,其中全色譜段分辨率可達2.5米、多光譜為10米、高光譜優于30米,高光譜載荷可見近紅外和短波紅外光譜分辨率分別達到10納米、20納米。該星作為我國自主建造并成功運行的首顆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新型對地觀測衛星發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該衛星在承接02C衛星能力的基礎上,從姿態機動、圖像質量等方面全面提升了功能性能。其中,多光譜譜段由4個擴展為8個,并將幅寬增加了1倍;高光譜相機充分繼承“高分五號”高光譜相機技術,針對自然資源主體業務需求作了進一步優化,信噪比等部分核心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衛星成功發射運行,將進一步拓展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手段,大幅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定量化調查監測能力,支撐及時掌控自然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狀況及變化趨勢。衛星光譜分辨率更高,在生態環境監測、土壤質量評估、地質礦物填圖、地表水和冰川監測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推動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并可廣泛應用于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與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草原等相關領域。
據了解,自然資源部已建立21家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未來將基于自然資源領域部省統籌、整體聯動、多網協同、輻射市縣的衛星應用體系,加快高光譜等新型載荷數據及應用技術的推廣,充分發揮衛星效能,全面提升行業衛星遙感技術和應用水平,有效支撐自然資源部加強自然資源監管、實施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履行全民所有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重大任務。
該衛星投入使用后,將與高分五號衛星開展協同觀測,并與后續衛星組成陸地中分衛星星座,進一步提升覆蓋能力。隨著國家《空基規劃》《陸海規劃》的逐步落實,預計到2025年,自然資源領域將陸續建成陸地中分星座、高分星座,涵蓋全色、多光譜、高光譜、SAR、激光雷達等載荷,形成全天候、全譜段遙感數據保障體系,為我國天地一體化自然資源調查與監管體系建設奠定基礎。